3女「鄉村辦學」 教禪修靜心

職場

發布時間: 2016/05/30 11:00

最後更新: 2016/07/06 19:22

分享:

分享:

(左起)Celin、Erica和Annie指她們也從中學到謙卑,「例如我雖然懂寫毛筆字,但可能一個之前從未寫過毛筆字的人,卻寫得比我好。我看到的是人有無限可能,不是你學過就比人叻,也不是要去比較,而是不將『我』放得太大,要學會欣賞別人。」(黃建輝攝)

Annie本身是自由身平面設計師及手作人,對禪修和佛學很感興趣。她在禪修道場遇上做文職的Erica,二人更夥同Erica的「中同」Celin一同租下粉嶺一棟兩層高村屋,

現在我們要學習慢下來,來這裏獨處就最好。

下層的懷舊地板和木樓梯,是她們揀選這村屋單位的其中一個原因。(黃建輝攝)

翻新過程搞足大半年,「自己學鑽孔,上層原來的綠白色地磚本來很美,但已經腐蝕和殘破,所以惟有用膠地板鋪在上層。傢俬則全部都來自朋友或網友轉贈。」(黃建輝攝)

「禪」有「清淨」之意。3人認為,在香港這繁忙都市,每個人都要面對形形式式的問題,而人與生俱來便有解決困難和自我醒察的能力,只是心不夠清淨,難題當前便顯得力不從心。

就如一杯水,加入了很多塵埃,假若這隻杯不停地動,裏面的塵埃便會充滿整杯水,變得混濁;假若這隻杯子是安定下來,那塵埃便會沉澱到杯底,而水就變得清淨。

她們指,塵埃沉澱不代表它們就此消失,但當腦筋和內心變得清淨,人就較容易發揮創意和直覺,以至一些想像不到的潛能。

她們將這空間命名為「屋禪下」,以「靜心」為主題開工作坊。所謂「靜心」(Meditation,或稱寂靜),

有很多種理解,專注(於一種事)也是一種靜心。人的頭腦有理性和感性,即是要將理性放低,喚醒直覺。人的本質就是來自於此。

寫甲骨文練專注 禁語修內觀

工作坊內容包括手作製作、寫毛筆字、茶和咖啡沖泡等,例如「發現古文字的世界」,透過用毛筆繪寫甲骨文,

甲骨文既是文字也有圖像,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字,好像帶我們回去人最初的感覺。因為毛筆較軟,又要配以水和墨,如果好像平時般邊想(要寫哪一筆)邊寫在宣紙上,字就很容易化開。所以你要很專注,一筆就是一筆,不用太花腦筋。

又如「時間捕捉器」工作坊,學員會透過繪畫「曼陀羅」和織網,達致「凝住當下一刻,跟自己對話」的效果。她們認為,作品會反映出學員當刻的內心狀態,

可能是沒耐性或是甚麼,但不打緊,你知道(自己沒耐性)就可以了。

她們希望學員能將這種操練帶到日常生活,

你可以覺得沒耐性不是一個問題,但若認為是一個問題,就要想辦法改善。

不少工作坊亦要求學員「禁語」,

想令大家多點面對自己。平時看手機、看電視,都是向外(接收資訊),來到我們這裏,就會是向內,大家交出手機,吃飯如廁都盡量不作聲。

既以禪修作主題,禪坐空間當然不可少,再配合屋外的鳥語花香,「禪坐、行禪,甚至打掃都可以靜心。」(黃建輝攝)

3人表示,不論是繪畫、寫字抑或沖泡茶和咖啡,都不過是工具和形式,旨在讓學員對看似抽象的「靜心」、「禪修」更易「入口」。「所以我不會教他們要畫甚麼,而是他們自己想到甚麼就畫下去,也不會說『你錯了,唔係咁喎』。這裏沒有錯與對,純講直覺,無關天份。」


她們又笑言,工作坊的客人以經常看書和會思想自己的「文青」為主,但這些人不見得比一般人更易達致內心安靜,

有些藝術家易鑽牛角尖和執着,反而有些人不是甚麼文青,卻抱着開放態度,容易打開心窗。

2樓擺放了一些由3人製造的小手作供工作坊參加者選購(黃建輝攝)

撰文 : 陳子健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